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4月,前身为独立设置的社会科学部。学院统一管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本专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社会服务工作。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学院连续三次入选江苏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

       机构设置健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配备齐全,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政策与人文素质等教研室。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博士29人,在读博士4人,高级职称教师21人。2人入选江苏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1人获评江苏省“社科优青”,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累计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高职高专组二等奖2项,首届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四届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比赛二等奖1项,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五届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规模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特色鲜明。坚持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知识体系向方法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变”的教学理念,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有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中国精神馆”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馆”,打造“微政E德社区”大学生思政课线上学习平台,初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补充”的课程教学方式变革。

科研基础扎实。拥有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主要参与单位)、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思政课虚拟仿真资源创新中心)、江苏省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江苏工匠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60余项。

  服务贡献突出。一是发起东中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目前共有广西、贵州、四川、吉林、青海、山东、江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9所院校紧密参与,发挥好示范引领和做好对口帮扶作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思政课教师兵团实践研修基地,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暑期连续成功举办了4期研修班,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坚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院申报的《职业教育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项目成功获批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与五家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实践方案,加强教学管理交流、教研活动协同发展、教师队伍联合共建,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节能(即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汤山文旅集团等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三是与栖霞区委宣传部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做好理论宣讲活动,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四是积极参加各类宣讲活动,1人入选南京市委宣讲团,2人参加省总工会的“思政课教师进企业”活动,2人入选栖霞区委宣讲团,发挥学院教师的专业优势,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五是发挥校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作用,先后为江西省师培中心江西高职校长班、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作课程思政建设的辅导培训,指导学校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课程建设,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入选江苏省高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社会科学部工作职责:

 (1)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

 (2)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智库、科研基地、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3)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4)负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的审核管理与组织工作;

(5)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审核鉴定工作;

(6)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奖项的申报与管理工作;

(7)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8)负责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其他各项工作,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